過去一年,總結【五大關鍵詞】,帶您重溫半導體產業(yè)的2020年。
資本“熱”
半導體產業(yè)持續(xù)升溫,經歷三年的高歌猛進,在2020年攀上一座高峰。
據天眼查統計,2019年注冊在案的芯片企業(yè)為53238家,2020年為59793家,是2014年的近5倍,比10年前增加了近100倍。單從設計企業(yè)來看,2020年國內芯片設計企業(yè)達到2218家,相比2019年增長了24.6%。
大型公司忙投資、中型公司忙上市、小型公司忙融資。一位業(yè)內專家在去年如此總結我國集成電路公司的主要任務。
價格“漲”
從晶圓代工傳導至封測、設計、晶圓、再到模組供應商、下游終端廠商等,捎帶著6英寸和12英寸晶圓,8英寸晶圓產能一路缺貨到2021年,漲價之聲不絕于耳。
漲價是表象,供求是核心。全球晶圓代工產能嚴重不足,供求矛盾無法調和下,8英寸代工此前已經漲了幾個輪回,到2020年更是持續(xù)上漲。
漲價的另一個名字是缺貨,意味著一眾IC設計廠商迎來搶產能的挑戰(zhàn)。扎堆涌現的設計廠,轉瞬間就迎來大考,洗牌果然還是要靠市場這雙大手。
格局“變”
究其原因,此輪并購潮有兩點動力。貿易摩擦下,各企業(yè)通過合縱連橫來降低經營風險。中長期來看,巨頭也在為未來5G、AI等技術引領的高成長市場儲備實力。
先進制程大戰(zhàn)中,英特爾掉隊,臺積電則努力甩開與三星的距離。
雖然營收仍然亮眼,但英特爾在芯片制造環(huán)節(jié)卻有不少“糟心事”。由于7納米延宕,英特爾考慮外包部分芯片生產。最新消息顯示,購入英特爾近10億美元股份的維權對沖基金呼吁英特爾剝離芯片制造業(yè)務。
國產替代
一方面是對國際環(huán)境的回應,一方面在于國產廠商取得佳績。作為市場的重要旋律,國產替代的主題在2020年變得尤其清晰。
華為自2020年5月遭遇新一輪制裁,9月15日開始執(zhí)行的制裁則直指自研芯片。前不久,中芯國際也被列入黑名單。
封堵之下,中國以推進半導體的國產化抗衡,提出半導體自給率達到7成的目標。華為計劃在上海成立一家不使用美國技術的芯片廠,以確保其核心的電信基礎設施業(yè)務的零部件供貨。
半導體自立之路上,重磅政策接連出臺。先是集成電路被寫入十四五規(guī)劃,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是明確“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”。此外,中國財政部等部門聯合發(fā)布公告,減免從事半導體生產、設計和制造設備等的企業(yè)的所得稅,且大幅延長免稅期。
汽車電子
2020年年末至2021年開年,芯片缺貨潮席卷全球電動車市場,大眾、本田、日產等多家車企被迫作出減產或停產的決定。
半導體是汽車電動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零部件,汽車也一直是半導體的重要應用端。近段時間的車用半導體缺貨潮,則讓更多人看到汽車電動化趨勢改寫半導體產業(yè)的野心。
隨著純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,車用半導體角色凸顯。機構預測,2019年汽車半導體市場約400億美元,2040年有望達到2000億美元。
不管是半導體大廠還是科技巨頭,“上車”都是早晚的事兒。
更多傳統車企和科技公司攜資本駛入智能汽車賽道。